当前位置:
畜牧兽药专业人士科普蛔虫驱赶方法
来源: | 作者:instrument-406 | 发布时间: 2021-09-01 | 91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各行各业有了新的发展需求,养殖业也不例外。近年来,国家大力发展养殖业,为了更好的做好养殖,所以了解更多的养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。下面就让畜牧兽药专业人士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养殖的相关知识,跟小编一起看看吧。


 畜牧兽药

  

  对猪的健康状况、生长表现和动物福利有明显影响。即便实行分批生产、全进全出管理和室内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性的猪群,蠕虫感染仍十分普遍。在全世界范围内,蛔虫是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线虫之一。蠕虫之所以能显着地影响猪场的多种生产参数和盈利能力,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典型的生命周期特征。所以,要想成功实施驱虫策略,就必须了解蛔虫独特而复杂的生命周期形态。

  

  成虫阶段在农场内一般观察不到,但经常在屠宰或剖检时见到。由感染蛔虫引起的临床症状常常是模糊的,或不具有典型特征。并且,即使有大量的蛔虫感染,猪在临床上仍然看起来是健康的。成虫有30-40厘米长,雌虫每天能分泌200,000个卵。如此多的间歇排卵方式,可使猪舍内的感染压力迅速上升。常规的清洁消毒方法不能彻底清除粪便中的虫卵。卵子有一层厚粘壳保护,能在环境中生存5年以上。

  

  虫卵要感染,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发育,这个阶段的发育主要取决于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。在温度低于15℃时,虫卵发育停止,但在30℃的温度下,虫卵快在14天内发育成感染性虫卵(第二阶段继续发育为虫卵)。从屠宰场上观察到,猪只肝脏白斑病变的季节差异可能是由季节变化引起的。

  

  粪蛋数(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)是常见的诊断方法,但很难被正确解释。但动物增强对移动幼虫的免疫力却能提供相反的诊断证据。这种矛盾使猪的生产业绩损失和健康问题更加恶化,其程度超出了乍看上去的预期。所以,虫卵数量不能作为衡量蠕虫感染总量的有效手段。虫卵被猪只摄取后,在盲肠和上结肠培养成第三期幼虫,并开始迁移。幼虫可在1-2天内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肝脏。肝内出现白斑(又称乳斑),是由肝炎和淋巴细胞浸润引起的。   

  

  宰杀过程中发现的肝白斑准确地证明了蛔虫的感染,因此可作为诊断工具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白斑会迅速消退,并且在幼虫后一次迁移后很快痊愈。对白斑的观察,只能说明近5-6周幼虫迁移,但对猪群整体感染压力评价不够准确。另外,宰杀时没有观察到白斑,也不能排除猪只之前被高度感染的可能性。这种猪很可能只在感染初期,而屠宰后就会恢复。所以无白斑通常是假阴性的结果。所以,如果将肝脏白斑作为一个判断蛔虫感染的工具,蛔虫感染的发病率就很容易被低估。

  

  通过畜牧兽药专业人士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,幼虫经血液循环4-5天到达肺内,幼虫移动引起的组织损伤使其它呼吸道病原体有机可乘。感染蛔虫病(PRDC)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(PRDC)的主要原因,因此,当猪场在处理猪只慢性呼吸道感染(如肺炎支原体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)时,蛔虫感染应包括在内。

  

  以上就是畜牧兽药专业人士给大家带来的干货分享,希望可以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。